云的抗日_第11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16节 (第1/5页)

    ??“所谓十面埋伏,说到底就是要将108师团完全的引入张师长所部的埋伏圈,然后一点一点的耗掉他们的战斗力,直到他们完全失去抵抗的意志,然后全部俘虏……”

    ??张镇话没说完,张自忠就提出了自己的疑虑:“将108师团引入埋伏圈不成问题,他们总共才两万余人,而我部算上非正规军有将近十万,有心耗掉对方的战力不是问题。但是,小鬼子的战斗意志异常强悍,想要让他们失去抵抗的意志恐怕很难做到!而且,他们所谓的武士道精神也不容许成为俘虏,这种情势下,想要俘虏他们,而且是成批的俘虏,只怕很难。”

    ??其他人闻言皆点点头。说起来,如果不是情非得已,在座的没几个人愿意和小鬼子开战,无它,日本人在战场上表现出的狂热一面实在是太变态了,对上这样的敌人,除非你拥有绝对的优势,否则即使能够打赢那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相当的不划算。

    ??张镇说:“俘虏也是门学问,我们其实并不一定非要他们缴械,只需将他们围起来就行。到时,只要饿饿他们,目的就达到了。就算108师团战死一半,那还有一半的人呢,万余人的正规军,小鬼子的决策层就是再狠心,想来也不会视若无睹吧?”

    ??听完张镇这番话,众人沉思起来,纷纷思虑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提出这个大胆计划的本是欧阳云,但是,究竟如何实施,他心中并没有底,而张镇提出来的这个方案,无疑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当然,综合考虑到小鬼子的亡命本性,这个方案并不算完美,甚至有着巨大的漏洞。

    ??“赌一把了!”最后,欧阳云率先做出了选择,说完伸出了右手。然后,张自忠跟上:“赌了!”将右手覆在了他的手背上,紧接着是张镇、吉星文,而李铁书稍微犹豫了下便也把手覆了上去。

    ??就在张自忠等人作出决断的时候,前线,108师团以高树嘉一所指挥的两个联队为前锋,在五十四辆“奇洛”的掩护下,已经开始朝38师的阵地发起了进攻。

    ??38师方面,担任第一道防线的是黄维纲的第一一二旅的两个团。自从小鬼子的航空兵被学兵军的防空团赶跑以后,意识到小鬼子将有进一步行动的黄维纲立刻亲自赶到了前线,与他同往的还有38师的参谋长张克侠。按道理说,似张克侠这样的38师高官,是不应该亲临前线的,不过由于此战关系太过重大,毫不夸张的说直接关系到38师的存亡,故此除了张自忠留守指挥部之外,其他副师长、参谋长全部下到了基层,分别指挥一支一线部队。其中,副师长李文田负责直接指挥炮兵部队,并负责调度担任支援部队的一一三旅、独立第二十六旅,而同为副师长的王锡叮则负责指挥一一四旅和独立第三十九旅以及地方部队。李克侠则亲临前线,负责宏观调度最前线的一一二旅。

    ??高树嘉一的秋田联队和海老明荣的132联队经过上一次的文安之战后,减员严重,按照常规本应该撤下去休整的,不过关东军司令部在考虑到天津的特殊情况以后却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从其它部队抽掉了一些老兵对之进行了补充。由于抽调的这些老兵皆来自常备师团,因此这样一来,这两个联队的战力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也是土肥原继续让他们担任先锋的原因。

    ??高树嘉一和海老明荣身在前线,清晰的将已方炮兵和航空兵的覆灭看在眼底,因此,当土肥原出击命令下达的时候,他们浑然没有了之前的嚣张气焰,而是第一次感到了前途的艰难,觉得,支那军队似乎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弱……

    ??双方决战的所在,原来是一个名叫海家庄的村子,而自从双方在这里对峙之后,那里的人们被张自忠派人劝说兵赔付了相应损失之后,已经全部迁往了任丘——这是海家庄的人自己提出来的,目前在华北,任丘已经成了相当大一部分农人还有小工商业者最向往的地方。原因么很简单,任丘那里的赋税实在是太低了,而且作为原住民还能享受一定的福利待遇,而这个原住民并不是指你就一定必须土生土长在这里,只要居住满一定年限,并且没有劣迹,则就可申请成为原住民。

    ??海家庄的房子在居民搬走之后就被38师给夷平了,这样一来,在双方之间就形成了一片长度在两公里左右,宽度在十公里左右的开阔地带。这样的地势,对于步兵冲锋来说,无疑是极其危险的,而土肥原之所以仍然选择这里作为突破点,则是仗着有奇洛。视野开阔,地势平整的地方虽然不利于步兵冲锋,但是对于坦克来说,却正好能发挥其告诉冲锋的特点。当然,这是在对方没有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

    ??在土肥原下了出击命令,并且亲自带领剩下的部队浩浩荡荡开过来的时候,海家庄的前线,随着高树嘉一战刀一挥,五十四辆“奇洛”忽然齐齐轰鸣起来,屁股后面冒出一溜黑烟之后,高速的朝一一二旅的防守阵地冲了过去。

    ??“前进!”紧随其后,高树嘉一骑在马上,指挥刀朝前一挥,秋田联队和132联队的所有士兵嗷嗷叫着跟在坦克屁股后面朝前面跑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