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55章 拟议撤军 (第2/2页)
见两人就像是听故事一样,只有好奇,没有惊讶,王铮知道,他说的,皇上和房相都不相信。 别说他俩不信,所有大臣都不会相信。这种事,可能吗? 还用问吗?当然不可能。 “王卿别闹,说正事。” 看看,皇上果然不信。 “御书房里皆是朝廷重臣,无外人,王将军且说实话。”看,房相也果然不信。 “臣说的就是正事,是实话,确有其事,那一个北宋,就是咱们现在的大郑。” “王卿莫闹,你的故事编的挺好,可却太玄乎,莫闹莫闹。” 王铮一看皇上还是不信,他只得另想办法。 “皇上,太祖开国之初,可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是又如何?”这点不是秘密,皇上直接承认。 “后来,太祖为防开国武将的权势太大,可是杯酒释兵权?” “不错,那又如何?”这个虽然说出去不好听,但却也是事实。 “宋朝的开国太祖赵匡胤也是这么做的,和太祖的做法完全一样。” 这下你该信了吧? “这些事情,虽说朝廷不许宣扬,但却也不是秘密,王将军知道了就好,不用照搬到那个大宋的太祖身上,故事无需再编,说正事。” 别说皇上了,连房相都不信,这下王铮没辙了。 说这个大郑和那个宋朝同样的事情,他俩认为自己是在照搬,不信。说以后才会发生的,他们还没见到,自然更不信,这可怎么办? 思来想去,王铮还是没有好法子,但王铮还必须让他们改变大郑现在的基本国策,最起码把重文轻武这一条给改了。 “皇上,房相,你们既然硬要不信我也没办法。但是,咱们大郑必须得改革军制,要不然,就像上一次那样,蒙辽还是能轻而易举地打到澶州城下。” 房相叹息道:“是啊!上一次,的确是太危险了。王将军,如果是你亲守松江卫,能否避免上一次的情况发生?” “能是能,但我一人,又怎能照看整个大郑的边境?代老将军和程副督没大错,换成是陇西卫或者是剑南卫的边境也是一样。如果不改变军制,等着看吧!西夏一旦发动,涉及的就是大郑的半壁江山。到时候,皇上,房相,朝廷多年的积累,多年的富国富民,凡是被西夏牵扯到的地区,都会倒退几十年。” 马闯撇撇嘴,他显然认为王铮还是在危言耸听。 “王卿,真有那么严重?” “皇上,臣不是危言耸听,臣所说的你们别不信,等你们见到了事实,再相信了臣所说过的话,一切都晚了,蒙辽的入侵已是最好的证明。” 皇上和房相对视一眼,想想王铮所说过的话和所作过的事,不管他们信不信王铮今日说的话,但他们相信,王铮绝对是为了大郑好。 再想想上一次,蒙辽出兵一个多月,就打到了澶州城下,如果不是王铮紧急出兵,一战既保住了澶州城不失,又击毙敌主帅萧达凛,第二战就率五万步卒两万五千轻骑,硬抗蒙辽营外的七万人马和营内的十余万大军,并且还夺了敌军的大营,逼迫敌军退回大名府城内龟缩不出,力挽狂澜于既倒。 他因此保住了上京不失,保住了皇上的尊严,保住了所有大臣的尊严,保住了数千万的黎民百姓免遭屠戮流离失所。 如果不是王铮一心为国,呕心沥血浴血沙场的所作所为。 那么,现在大郑的京师上京,估计已经就在蒙辽大军的铁蹄之下,而大郑新的京师,估计就在升州了,而战火,现在也应该还在升州附近蔓延。 或许,大郑还有第二次迁都的可能,再次被蒙辽大军打的狼狈不堪,不得不迁都益州。 也许,大郑真会像王铮的故事里编的那个宋朝一样,太上皇和皇上被虏到北方苦寒之地。 假如皇上被虏,其他人又岂能幸免?后妃、宗室,百官等数千人,皇后妃子女儿等,自然会被侮辱的不计其数。 皇上和房相不敢想蒙辽攻破上京后的惨景,想到上一次蒙辽大军,仅仅距离上京二百多里就不寒而栗。 “那么王卿,你觉得,军制该怎么改?又怎么防备内祸的发生?” “皇上,所谓内祸,你想想,历朝历代,只有兵连祸结民不聊生时,只有官府逼迫太甚时,普通百姓才会起义造反。可咱们大郑的百姓,如果全都能吃得饱穿的暖,如果各地卫镇均是御敌于国门之外,战事不会牵扯到内地的百姓,谁还会做那掉脑袋的事情?这一点,只要能像现在一样继续下去,使民众富裕,自然就可避免,皇上无需忧虑。” “至于兵祸,皇上,房相,咱们大郑现今的军制,就是卫府有调兵权却没指挥权,而边镇提督,只有指挥权却没调兵权,已经做的很好了。只要能防止边镇提督和卫府勾结,此事自然也可避免。还有,不超过两年就异地调动,不仅是边镇提督,连卫府主官,也和提督错开时间调动,是不是会更好?” “这样一来,边镇提督都没有调兵权,多一些兵马防卫异族的入侵,又能有什么害处?那些兵马,养在内地不也是养吗?” “为今之计,给边镇提督在紧急情况下,有可以招兵的权利,当地官府卫府,也要储备一些钱粮,防备突发情况时,各卫镇无钱无粮无兵马可用。至于如何使边镇提督和卫府主官,以及当地知府互相制约,这一点,房相是行家,臣就不多说了。” 马闯闻言捋须点头微笑:这个王铮,总算是说了句人话。